其實留學生和在非留學生最大的區別在于求學的地方不同。但正因如此,在經過漫長的生活環境及文化的熏陶,留學生們會在不少地方發生改變,這也就造成了他們的不同。今天,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留學生和非留學這些有趣的區別!
口頭禪
“anyway”、“actually”“aexcuse me”這些詞匯已經融入他們的語言習慣,在表達、轉折或者強調時會自然地使用。甚至各國不同的留學生還會帶上文化特色的口頭禪,比如在英國留學后,看到朋友打噴嚏都會習慣說“Bless you”,日本留學后,在聽到奇怪的事情時會脫口而出“ほんとうに?”。
馬來西亞留學生雖然說英語,但是論本土特色的話,應該對“halal”這句話是最熟悉不過的。雖然國內學生也會使用到外語,但是更多時候會用本地特色的口頭禪,比如“哎呀”“好家伙”等,除開網絡上的搞笑視頻,一般日常生活中使用外語的詞匯相對較低。
文化差異的包容度
真正的文化差異
非留學生對于世界的了解僅限于書本、新聞報道和網絡等。對于某個國家具體內部細節了解相對較少,都是通過間接渠道獲取信息。就如很多人都宣傳馬來西亞華人多,中文普及,其實只有留學生知道,流利的英語才能在馬來西亞暢通,甚至在馬來人比較多的州屬里,馬來語更能融入當地社會。
這只有留學生,才能品出真正的文化差異。像馬來西亞,雖然它不像印度那樣有典型的種姓制度,但是以種族劃分的政策確實是存在的。留學生能真真切切感受到,什么是宗教國家,以及宗教在當地人生活中的核心地位。在了解這種文化差異后,留學生在不同文化下對大家的行為方式和觀念也會更為包容,而非留學生在片面的信息里,可能會對馬來西亞人產生誤解和偏見。
這不正常嗎?這可太正常了!
一般非留學生要是擁有奇思怪想早早就被家長否定了,想要活得與眾不同在國內有相當大的壓力。家長從小鼓勵好好讀書,事業有成,家庭美滿才是正確人生。而留學生在國外已經見怪不怪了,美國都發展出97種性別了(?),甚至可能周邊的“怪人”太多,自己反而是最正常的那一個。
在看到蹦極、跳傘等視頻后,非留學生:“太嚇人了!”留學生:“哥們太酷了!”在看到大學生進行游行示威反對“種族歧視”的時候,非留學生“不學習了?他們怎么天天游行???”留學生“為正義發聲!”當然,不建議留學生去參與任何抗議類的游行活動。
隱私觀念
在國外,尤其是西方國家,個人隱私幾乎是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。甚至有完善的法律體系來保護個人隱私,即使是家庭成員之間也會尊重彼此。比如父母進入成年孩子的房間需要經過允許,社交場合不會輕易詢問人家的薪資待遇以及催婚催生。
那么馬來西亞和西方文化相似,所以留學生在這方面也會有很強的意識。但非留學生在被問到關于隱私時,可能心里不舒服,但是不會像留學生那么敏感認為是侵犯隱私,會優先考慮對方是關心自己或者因人情世故等原因,出于禮貌回答。在與外國人交流時,可能就會不小心做出一些被別人視為侵犯隱私的行為,自己卻沒有意識到。像在日本,就算是公共場合,也不能拍攝任何行人面容的照片(未經允許情況下)。
最后
不是出了國就一定就有區別了,有些學生天天宅在宿舍,社交也是中國留學生,那么本質就還是一樣。出國其實是一種態度,看你敢不敢嘗試新的世界和文化,不停的刷新自己認知。國外確實有很多與眾不同的人和事情,但是要有自己的判斷在,不要一味否定別人的文化,也要一味覺得國外的月亮是圓的。